实习,是一种磨练,是让自己感受医院环境,了解医院事务,巩固理论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对自己医生梦想的前期准备。实习,让我明白了许多,总之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自己所获颇丰,心得体会也不少。
结核、肝病、综合内科、艾滋四个科室的实习,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艾滋病区的那段实习经历。也许是因为这个病的特殊性及社会上对这个病的另类态度,还有病人各种复杂的心理压力才让自己有那么深刻的印象。在该科室自己也是看到了太多的艾滋病人,症状或轻或重,各个年龄阶段病人都有,但发病以青壮年较多,发病年龄80%在18~45岁,即性生活较活跃的年龄段。男女比例中以男性为主。提起艾滋病,人们不由自主的感到紧张和恐惧,因为它是一种传染病,是一种目前全球无法治愈的传染病,一旦感染上,患者最终面对的只有死亡。“艾”就像魔鬼一样折磨那些有过高危行为的人,而没被感染上的人应该是很幸运的,但是在精神和心理上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创伤。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人民对艾滋病仍存在不少误解与偏见。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与艾滋病人正常交往、共同生活并不会感染艾滋病。
我们都知道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是由感染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其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孢子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看到病房里那些已进入艾滋病期的患者都是瘦骨嶙峋,骨瘦如柴。
此外,在艾滋病携带者或病人中,有不少人是被动感染的,他们承受着常人无法体会的痛苦。因此,我们不仅要消除“恐同”偏见,也要消除“恐艾”歧视。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歧视比艾滋更要命,特别是对于由母婴传播而感染的小孩,更应该得到社会的正视。呼吁召开艾滋病防治、关怀救助多部门协调会,呼吁各部门都来关注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并参与到对他们的关怀和救助工作中来,通过政府、各部门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庭的支持性社会环境,努力减少社会歧视,促进受艾滋病影响的人群更多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让所有生活困难、愿意接受社会帮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庭都能及时得到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最后在艾滋实习让我感动的还有每位医生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心以及带给患者的温暖,每天的查房总是耐心的给病人讲解病情安慰他们心情,让他们记住医生始终和病人站在一条战线上,共同对抗疾病。让病人增加对抗疾病的信心,不仅在身体上更是在心理上给他们带来温暖。
(艾芳 2011级预防医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