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为了让青年教师尽早的掌握教育教学的常规要求和教学技能,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成为具有一定水准的教师,逐步成熟并能向获得成就的方向发展,以培养更多的教坛新秀,在我室建设一支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培养重点
(一)职业道德的培养:包括良好的师德修养、高尚的人格风范、强烈的学生本位意识等。
(二)业务知识的培养:包括专业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先进教育理念等。
(三)多种教学技能的培训:包括课堂教学能力、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操作能力、外语表达能力等。
(四)科研能力的培养。
三、目标管理
就每个青年教师个体的培养来说,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培养。每一段时间都要建立个人奋斗目标,明确培养要求,形成比较详细的整体培养计划,并定期考评、反馈。一般分三个时期:
(一)成熟期(教龄1-2年):适应教师角色,掌握专业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掌握理论教学方法与多媒体使用手段。达到良好的效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成才期(教龄3-5 年):是成就性培养阶段。重点培养青年教师在成熟的基础上向获得成就方向发展,培养更多的教学能人或教坛新秀。
(三)发展期(教龄6-8年):是发展性的培养阶段。按照每个青年教师个性发展的趋势,进行分类培养。具体分成四种类型:一是培养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扎实的教育理论和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学术型教师,使这部分青年教师向学科带头人、名师方向发展;二是培养有正确的办学思想、科学的管理方法、渊博知识的学者型管理人才;三是培养有超前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理念、很强的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师群体成员。
四、培养方案
(一)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组织青年教师现场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并在课后及时分析讨论。通过观摩分析,学习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
(二)建立导师制度
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工作指派专人负责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实施方案的具体操作。每位青年教师配备若干名老教师带教,老教师带教的重点不同,包括有业务方面的、有感情或技能方面的。要求老教师经常随堂听课,并且对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师姿教态、授课方式方法、授课效果等进行认真分析、记录,找出优缺点,提出改进措施,力争次次课有进步,节节课有提高。
(三)实行定期业务学习制度,指导并促进教师群体内的合作
每月定期开会,讨论教育实践、专业知识和价值观念等,对业务知识、职业情感、教学技能三大智力结构要素进行同步培养。并及时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四)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
每周二为教研室学术交流时间,以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和愉快和谐的协作关系,从而帮助教师逐步形成科研能力,养成科研习惯,提高科研水平。及时提供各类科研课题信息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五)积极拓展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激励机制
1.培养青年教师的高成就感
激发青年教师的需要、诱导青年教师追求的满足,是激励青年教师积极性的基本途径。首先加强与青年教师的交流,关心和了解青年教师的愿望和要求,教育他们处理好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的关系。要引导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需要层次水平、通过有效工作来充分发展教师的成就需要。
2.强调认可
强调教师的地位、责任,对青年教师所取得的好成绩应及时进行宣传报道,提高他们的社会知名度,鼓励他们更好地完成教学、科研任务,为他们尽快成长为学术带头人铺开道路。
3.充分发挥竞赛活动的作用
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活动不但增长青年教师的才干,而且能激发他们“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热情。
4.公平公正的考核
年度考核中根据具体培养计划和培养要求对青年教师进行认真的考核。定期考核一定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以激励青年教师本人的主观努力从而发挥更大的潜能。
5.学历提升及其他
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提升学位层次、及早参与科研工作、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重点科研基地科研学习,鼓励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承担学生思想政治等工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的成长创造各种有力条件。